周三舉行的冬季達沃斯論壇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主題,以這一新概念為出發點,解決全球經濟問題,尋找未來全球經濟的動力之源。
在達沃斯年會的第一天,討論的焦點落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3D打印技術、區塊鏈和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上,并討論這些技術是否匯集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工業時代,即“第四次工業革命”。
學者如何看待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達沃斯年會上,學者們分析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古森(NiallFerguson)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則不同,它的進步速度將不再以線性速度前進,而是以幾何級增長,不僅會改變人類的行為,也會改變我們自己。
研究全球化和發展的牛津大學馬丁學院院長伊恩戈爾丁認為,這一次不僅是又一輪工業革命,我們將重新解釋我們的行為,信息系統將決定我們的時間,是擺脫貧困的最快方式。
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歷史學教授認為,地理和科技是相互映射的,科技的世界不是平的。其實新舊技術并存,我們不能忽視一些重要的舊技術。
在本次年會之前,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Schwab)出版了他的新書《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施瓦布在書中說,第四次革命被視為第三次革命的延續。“變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包含更多的希望和潛在的危險。”
施瓦布說,第四次工業革命隱含的危險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和大規模失業的威脅;全球治理被削弱;機器人技術、基因工程和網絡武器可能被濫用;很多老牌企業都被顛覆了。
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會加劇不平等
微軟首席執行官塞特亞·納德拉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經濟增長,但問題是這場工業革命能否在所有國家均衡推進,并幫助不同經濟地位和不同經濟部分的人。
在達沃斯論壇上,瑞銀發布的《極度自動化和互聯互通: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全球、區域和投資領域的影響》白皮書預測,高度自動化和互聯互通功能將在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制造新的財富差距,從而加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根據瑞銀集團對主要經濟體的分析,瑞士在適應機器人世界的過程中處于最有利的位置,而阿根廷排名墊底。
瑞銀集團新興市場外匯、利率和信貸業務主管Lutfey Siddiqi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會削弱新興市場來自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政策,工業革命將加劇不平等。
勞動模式可能會改變。
根據瑞銀發布的白皮書,發展中經濟體將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這些經濟體中豐富的低技能勞動力將不再是優勢。相反,發達國家擁有最靈活的勞動力市場、教育體系、基礎設施和法律體系,能夠很好地調整勞動力資源和商業模式,以適應這種高度自動化和互聯互通的全球形勢。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報告預測,到2020年,科技發展將導致15個主要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凈損失500多萬個工作崗位。
710萬個工作崗位可能會因裁員、自動化或非中介化而流失,而210萬個工作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主要是在更專業的領域,如計算機、數學、建筑和工程。這些新職位的創造可以部分抵消職位減少的負面影響。
硅谷的企業家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技術、工作和經濟的未來》一書中指出,隨著新技術發展和機器自動化的不斷加速,對人的需求將會減少。人工智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所謂的“好工作”將會過時:許多律師助理、記者、上班族甚至計算機程序員將被機器人和智能軟件取代,藍領和白領工作將會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