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中國人自己的3D縫紉機器人!成功突破外國的技術壟斷!
近日,據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消息,CSIC 716和寧波慈星有限公司公司一起在6月16日成功研發了汽車內飾縫制的3D縫制機器人,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
3D縫紉機器人正在工作。
據了解,這項研究歷時兩年,攻克了機器人縫紉控制技術、視覺識別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寧波慈星有限公司公司成為目前國內唯一掌握相關技術的企業。
根據這些數據,3D縫紉機器人可以自動識別縫紉位置,并在空間進行自動縫紉。與手工縫制相比,不需要依靠工人的經驗就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產品大大提高了針腳和3D成型的一致性。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比國外同類產品性價比更高,在汽車內飾生產、航空航天復合材料縫紉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常見的3D縫紉是什么樣的?
不需要縫衣片就可以一氣呵成的完成定制衣服的編織。這種方法在業內會被稱為“全成形編織”。因為這項技術的原理與3D打印非常相似,所以也被稱為“3D縫紉”。
這項技術正在徹底改變縫紉機行業:更豐富的軟件定制功能,更強的硬件性能,這臺機器的生產力不容小覷。最重要的是,會越來越容易操作。
2013年,英國創業。公司Knyttan開發了一種軟件,可以讓縫紉機編織幾乎所有的個性化圖案,成本降低了近50倍。Knyttan籌集了數百萬美元的風險資本來開發這個項目。目前,其業務既包括銷售毛衣,也包括提供毛衣設計軟件相關的服務。
2016年,阿迪達斯也采用了這種銷售模式。阿迪達斯在柏林開了一家彈出式商店,客人可以3D掃描自己的身體,然后自動設計毛衣款式,四個小時內就能拿到成品。費用只要200歐元(約合人民幣1468.6元)。該項目于3月結束,但阿迪達斯認為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與手工制作相比,3D縫紉機織出的外套外觀更漂亮,穿著更舒適。此外,縫紉機直到客戶下單后才開始制造產品,避免了紡織品的浪費,為企業降低了庫存風險。目前縫紉機器人代表企業日本。公司美國島津和軟裝公司公司比如一臺機器的零售價只有345美元(約合人民幣2379元),看起來很劃算。
可以預計,在未來,服裝鞋帽工人最終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新的自動化生產模式將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中國制造2025”和縫制設備“十三五”規劃的逐步實施,未來3D縫制技術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縫制機器人的普及率也會越來越高。
與輕工行業整體形勢相一致,我國縫制設備行業也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局面,在自動化、微電子、傳感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未來,技術創新將是中國縫制設備行業市場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的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