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8日是國務院推出《中國制造2025》一周年。在過去的一年里,李克強總理密切關注這一問題,并專注于改革。他曾說:“互聯網加雙創+中國制造2025,相互結合進行產業創新,將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中國智慧
工業互聯網的新常態
全球智能制造產業聯盟(硅谷)秘書長、德國工業4.0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制造2025:工業互聯網開啟新工業革命》作者夏表示,過去20年是消費互聯網的黃金歲月,未來30年將是工業互聯網的關鍵30年。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和洗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如今,“互聯網+制造”已被視為中國釋放新產業紅利的風口。制造強國發展的動力不再單純依賴土地、人力等資源要素,而是更多依賴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進行創新。產業互聯網的技術創新,尤其是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終端、泛在網絡,將形成一股全新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中國制造2025”計劃是中國政府在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中采取的積極舉措。不是要否定中國制造業過去取得的成績,而是要強調“新常態”下制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基礎作用,精心謀劃如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如何從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
以前工廠只關注產品的設計和生產,產品的銷售才是收入的終點。現在,產品的銷售只是銷售的第一步。工廠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遠程支持、維護、運營和管理產品的生命周期,為客戶提供整套解決方案,形成制造與服務一體化的服務型制造模式,構建“互聯網+制造”全產業鏈新路徑。
3D打印
幾乎可以塑造一切。
產業的未來在于大數據、云技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可穿戴技術、3D打印、信息網絡、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可應用于生物化學、航空航天、醫療、軟件等高附加值制造業。
在過去,美國軍方一直需要儲備超過100億美元的備件,以方便及時供應世界各地的軍事需求。
現在,美軍的大型航母可以通過海水處理和廢水淡化提取所有的化學和金屬元素,然后輸入到專門的3D打印機中,現場制作導彈、飛機、步槍,甚至可以換皮、制作食物。
事實上,3D打印并不是一項新技術。3D打印機已經在制造機械車間默默工作了幾十年。在過去的幾年里,由于計算能力、新設計軟件、新材料、創新和互聯網進步的推動,3D打印技術發展迅速。
根據計算機指令,3D打印機通過一層一層堆疊原材料來制造產品。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通過切割原材料或用模具成型來制造新的實物。
3D打印的技術名稱是“增材制造”,這是對實際打印過程更恰當的描述。3D打印的獨特制造技術使我們能夠生產前所未有的各種形狀的物品。
體素催生活性智能原料。與今天我們可以3D打印的非智能組件不同,未來我們可以打印智能系統,如可用的手機。3D打印機將創造智能織物、現成機器人的生命形式以及能夠學習、反應和思考的機器。我們可以打印出具有數字智能內涵的實物。
總有一天,3D打印會將人工智能從計算機擴展到現實世界,機器人將成為過去。
“制造業背后的制造業”
2013年,德國率先向全球推出“工業4.0國家戰略”,欲爭奪全球新工業革命主導權。這是一場未來之戰。那么《中國制造2025》如何面對這場競爭?
“強大的制造能力,基于一流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導向,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公司治理,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全面的結構改革。”這是公認的“德國模式”。仔細分析,這其實就是“中國模式”。
在《彎道超車:從德國工業4.0到中國制造2025》一書中,中外經濟學家發現,中國和德國不僅價值觀和基本機制相似,改革目標也相似。因此,如何借鑒德國制造業的經驗,學習德國人的思維模式,不走極端,善于把個人、企業的積極性和整個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當然,書中也有很多答案和想法。我喜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馮興元的總結:“我們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我們不走別人沒走過的彎路;我們會走別人走過的捷徑;我們必須走在別人沒有復制的捷徑上。”
或許,對于新工業革命,世界上沒有路。你帶頭,你就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