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立團體是環球空調壓縮機領軍企業,公司經由20年快速成長,已領先正在業內完成了環球產業布局,歐亞大陸具有5家工場和6個手藝中央,產物銷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環球每7臺空調就有1臺采用了海立壓縮機。海立作為一家傳統家電制造業可以領先實現產業布局國際化,市場份額長時間占領環球三甲的因素有良多,其中有一點便是導入了智能自動化出產形式,這對于我國大批飽受人工成本上漲和“招工難”制約的傳統制造業具有必定的啟發意義。
正如英國有名雜志《經濟學人》提出,制造業數字化將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一個加快全球化的天下里,制造業走向數字化的趨向下,一些龐大變更曾經產生。
而海立很早就已意想到這個趨向,漸漸經過以機器人(34.380, 0.33, 0.97%)替換人工,提拔勞動出產率;構成數字化和自動化的出產形式,使工業機器人成為企業出產制作第一線的新力量。智能自動化形式帶來的精益質量和本錢上風讓海立正在環球產業布局中連結微弱的競爭力。現正在,海立每萬人具有機器人臺數為287臺,相當于當前進步前輩制作國度具有機器人的程度,并且海立的機器人步隊還正在連續擴大。
本錢遞加的機器人替換不竭漲價的人工
新一代的務工人員關于事情環境更加挑剔,一些艱難、單調的事情崗位通常招不到工人。這一些變更讓企業愈來愈難招工。現在海立車間里一個平凡的操作工月收入很多,但事情辛勞,樂意干的人愈來愈低。
由企業本錢角度預估,至2013年海立一線人工本錢將比2010年上升40%。但另一方面,跟著海內需求的變大,機器人的采購價正以每一年約5%的幅度降低。幾年前機器人一臺售價就要七八十萬元,而今則降到了20多萬元。并且一臺機器人的利用年限正在10年擺布,折舊一年2萬元。假如算上機器人經由調試后還能轉崗,利用一臺機器人的本錢大概已低于利用一位工人。
海立按照這一發展趨向,由2007年起就制訂了機器人全面推廣利用計劃,計劃到2014年尾在出產線上投入使用機器人356臺,削減人員1000余人。截止現階段,海立根據對原有出產線和出產設備舉行智能化改革,已累計投入使用機器人136臺。機器人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穩固了出產過程,增加了出產精度,勤儉了人工成本。
自動化機器人部隊生長須要經心計劃
正在中國人工成本持續上升的大后臺下,海立依據本身大規模制作企業的特色,制定實行“五六七”計劃:到2013年,實物勞動生產率超越5000臺/人,員工收入超越6000元/月,每人最少能夠操縱7臺設備。迄今,海立的預期勞動生產率由計劃實行初的2500臺/人,已到達了4100臺/人,一樣平常員工的收入由實行初的3000元/月,到達今朝的5000元/月。
雖然海立的出產線具有很好的機器人“上崗”根本,然則規模性的開展機器人出產形式并不是輕而易舉。2007年購置的第一臺機器人是運用正在相對簡樸的鈑金車間壓縮機殼體沖孔工序上,由決議使用到樂成運用,約莫花費了5個月的時候。正在研發進程中,由機器人出產公司技術人員充任主力,因為第一次的實驗是由簡樸起頭,碰到的題目并不多,全部進程非常順遂,這也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延續革新出產線的決定信念。由2007年起頭到現正在,海立花了7年時候對鈑金車間舉行慢慢、延續革新。
機器人上崗,不等于工人下崗,勞動力由低端向高端進化
若是將機械人和人工開展加倍形象的比較,機械人不懼危險,可不厭倦地反復一樣的事情。正在制作環節中,受環境危害小、沒有心態滋擾、精準運轉的機械人,可以很好包管產品質量和工藝,進步出產服從。
以海立的鈑金殼體生產線為例,運用機械人前,每班10名操縱工,班產能2949臺壓縮機,人均產能295臺,人均操縱設備1.2臺;運用機械人后,每班縮減至3人,但班產能擴大到3392臺,人均產能1131臺,人均操縱設備7.7臺。
正在中國人工成本持續上升的大配景下,海立的“五六七”設計估計將投入1.93億元,該公司將依據設計有步驟、有設計地投入,即每一年最少投入3000萬~5000萬元。依照設計,到2013年公司可削減員工750人。
正在海立看來,機械人上崗不等于工人下崗。海立大批運用機械人后,使出產服從大幅提拔,助推了企業轉型進步。企業勞動服從進步后,可以讓焦點員工的收入增添,防備高技藝員工流失。不寧唯是,機械人進駐后,讓本來處置重復性高、勞動強度大的工人們能夠轉向技藝規定更高的、勞動強度較低的崗亭上事情,加強了企業立異本領,還更利于員工小我價值的實現。機械人的運用,對企業、對員工來說是一件共贏的事情。